<
    魏蛟看着碗里呈浅灰色、纹理细密的一片,眉毛几乎要拧到一起,“这能吃?”

    萧旻珠小鸡啄米地肯定:“你尝尝就知道了。”

    这可是一生爱吃的国人发明出来的美食,可惜时人还没发现毛肚的魅力。

    魏蛟迟疑了下,与萧旻珠对视一眼,最后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将裹满蘸汁的毛肚放入口中。

    不知道为什么,魏蛟在顺安堂生出的一丝阴郁,在踏入鹿苑的那一刻就尽数消散。

    与萧旻珠待在一起,会让他很放松。

    魏蛟本来只打算囫囵嚼两口就吞下肚,但食物入口的那一刻,热辣的汤汁与毛肚的鲜香瞬间在舌尖绽放,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味享受。

    一旁沸腾的红汤不断散发浓郁的香辣气息,热气腾腾的室内和屋外的寒冷造就了一种温暖让人沉迷的氛围。

    萧旻珠看着顿住了的魏蛟,忍不住问:“怎么样?”

    好歹给点反应啊。

    魏蛟咽下嚼碎了的毛肚,给予肯定:“还不错。”

    萧旻珠嘿嘿一笑,“对于吃我还是挺擅长的,肯定不会哄你啦。”

    两人相对而坐,热火朝天地大快朵颐。

    鲜嫩的肉片,肥美的虾滑,入口即化的豆腐……

    最后,萧旻珠摸了摸自己吃的圆滚滚的肚子,没忍住打了个嗝,“好饱啊,走不动了。”

    魏蛟埋汰地瞥过来一眼,“注意点形象吧,哪个世族女子像你一样。”

    对此,萧旻珠的回答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为什么一定要按他人的要求而活呢?

    那也太累了。

    面对外人时,萧旻珠可以一言一行尽量做到符合规矩,但在自己家里,她不愿受到太多束缚,只想,随心所欲,爱干嘛干嘛。

    而且,说起规矩礼仪,好像魏蛟根本没有立场指责她吧。

    坐凳子歇了片刻。

    临行前,萧旻珠低头闻了闻沾染上火锅味儿的袖子,顺便提醒了魏蛟,两人各自换了衣裳后才出门。

    ——

    华灯初上,灯火阑珊。

    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

    一排排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花灯高挂于人声鼎沸的街道上空,整座衡阳城都沉浸在花灯节的热闹氛围里。

    不少结伴的年轻男女,或幸福的一家三口从他们身边经过。

    路边一个穿着厚实碎花小袄的小女孩在爹娘摆馄炖摊子的后面推着滚灯玩,萧旻珠的目光漫过一丝新鲜,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喜欢?”

    一旁的魏蛟也注意到萧旻珠一直目不转睛盯着那边小女孩瞧,以为她看上了人家的灯笼。

    “喜欢就去买一个。”魏蛟大方道。

    两人并排漫步在热闹的主街,时不时需要避让周边拥挤的人群。

    萧旻珠收回视线,叹了口气道:“太大了,不好拿。”

    衡阳的百姓虽然有少部分在魏蛟每次凯旋而归的时候见过他的相貌,但从未想过他们坐拥幽州的主公会来这小小的灯会。

    而且他们都沉浸在过节的气氛里,做生意的忙着做生意,逛街的忙着和同伴聊天,哪有功夫仔细观察周边的人。

    是以两个人单单就是比平时穿的稍微素净了些,走在街上也不会过多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前面的街道中央架起了丈高的擂台,旁边竹架疏密有序地悬挂着几排彩灯,周围的人一个两个都往那边跑,人渐渐聚集起来。

    萧旻珠声音不自觉兴奋起来:“君侯,那边好像在猜灯谜,我们去瞧瞧。”

    说罢,她就牵着魏蛟的衣袖往前面小跑过去。

    魏蛟确实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场合,一开始还有些无所适从,但身边的女子和周围的人都很从容自在,他也渐渐松缓了略微绷紧的心绪。

    活动才刚开始,来的人还不算多,萧旻珠带着魏蛟挤到了前排。

    第36章 甜

    擂台上站着一个圆脸阔耳、身材虚胖的青衣小吏, 类似于街道办主任。

    每年像灯会这种必要但不重要的活动,都是他们来负责。

    说实话这种活最不好办,干的好吧, 上司不关心, 干的不好吧,挨老百姓的骂。

    里外不是人。

    是以其他人都不想来组织,每次这活都会落在性格比较好说话的那个人头上。

    见人来的差不多了, 青衣官员用锣槌敲了两下铜锣。

    他清了清嗓子,“各位郎君女郎好, 鄙人是灯谜活动开展的负责人……”

    场地大, 看热闹的人又多,一顿输出全靠吼,上面的人讲一半就开始脸红脖子粗地大喘气。

    活动的规则是只要有人能猜中十个以上的灯谜就能选一只竹架上的灯笼带走, 猜的越多, 还有额外的奖励。

    周围人窃窃私语今年的要比往年简单些,往年要猜中二十个才能拿走灯笼。

    萧旻珠跃跃欲试, 她瞧中了上面的一个兔子灯。

    满目期冀地望向一旁的魏蛟, “君侯你会猜灯谜吗?”

    萧旻珠想的是, 魏蛟身为本地人, 有些方面比她懂得多,刚刚规则里也谈到每位参加的人能请一个外援。

    魏蛟虽然一次也没参加过这种活动,甚至肚子里还没几两墨水,但也不妨碍他故作矜傲,“略懂一二。”